每個街名都代表一個地方,街名久了容易忘掉,地方久了卻釀成醇酒。正如中環的「卅間」一樣,它的名字已經不再出現在地圖上,但它的故事正在等大家去發掘。
說起卅間,不可不知道它的由來。在 19 世紀,廣州商人莫仕揚來港經商,初時主要經營地產及建築生意,並以每英尺一兩白銀的價錢向政府申領大量土地,而卅間就在那時,他於士丹頓街位置建三十幢樓宇而命名。到了日治時代,因受戰亂影響,卅間被戰火破壞,連同必列者士街一帶的樓宇,都成為「瓦渣崗」及「廢屋」,便這區的多條街道被稱為「卅間廢墟」。
一直到 1947 年,華人社區成立「卅間復興委員會」,由當時保良局首席總理馬敘朝領頭,與居民及政府一起商討重建項目。而重建項目主要興建唐樓,為市民提供住所。而隨著重建,卅間的三十幢樓宇亦被拆除,餘下的只有位於士丹頓街 62 號的「中區卅間街坊盂蘭會」。
中區卅間街坊盂蘭會早在戰前已經成立,由海陸豐和潮州移居到香港的年輕人成立,當時他們每年都會各自在館前舉辦盂蘭勝會,場面好不熱鬧。時至今日,卅間街坊盂蘭勝會仍然會請道士「朝幡」、派米,到了晚上更會掛滿燈籠,長老將一件件紙紮祭品放到化寶盆中化寶,祈求未來一年風調雨順,並將傳統延續。
Comments